保靖县融媒体中心11月28日讯(通讯员 肖秀萍)“村舍烟火炊,厨艺韵悠长。村艺传千古,乡愁入画章。”2024年9月-12月,在湘西保靖的大地上,中国村厨村艺大晒正如火如荼开展,它不仅是一场美食与技艺的盛宴,更是“村”字号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乡村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,承载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与乡愁记忆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,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,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、留守的农村、记忆中的故园。”这为“村”字号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遵循与方向指引。“村”字号活动,以乡村为舞台,以农民为主体,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,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践行。
在湖南湘西保靖举办的中国村厨村艺大晒,场景化打造堪称亮点。村厨小镇非遗厨房中飘出的阵阵炊烟,非遗工坊里传来的叮叮当当,村集的琳琅满目,以及特色晒秋场景的诗意盎然,无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乡村文化长卷之中。正如当地一位参与活动筹备的工作人员所说:“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场景化设置,把湘西的地域文化、农耕文化、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,让大家看到我们乡村的魅力。”这不仅让文化阵地“亮起来”,更让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展示窗口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沉浸式体验则让活动成为了全民的狂欢。数千名群众身着民族服饰,在开幕式上齐跳火把舞、共品长桌宴,那热闹非凡的场景,是乡村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生动体现。活动期间,各代表队的村艺展演精彩纷呈,土家八宝铜铃舞、辰河高腔等传统节目轮番上演,与特色美食的展示相得益彰。一位来自龙山的参赛村民兴奋地表示:“这次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展示家乡美食和才艺的大平台,大家都特别积极,都想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湘西的好东西。”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,不仅拉动了当地旅游产业,更在交流互动中传承和弘扬了乡土文化,让乡村的文明之花在活动中绚烂绽放。
立体化传播更是让保靖的“村厨村艺大晒”声名远扬。主流媒体的纷纷报道,本地新媒体矩阵的全力打造,网络达人的助力加持,让活动的影响力如涟漪般不断扩散。这不仅提升了活动的知名度,更吸引了外界对湘西乡村的关注目光。众多游客在看到相关报道后,纷纷表示想要亲身感受湘西的独特魅力。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,则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,让参与者能够尽情享受活动的乐趣,无后顾之忧,成功将“村”字号活动的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“留量”与“增量”。
然而,“村”字号品牌活动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。正如古村落保护存在多与少、轻与重、近与远的矛盾相似,“村”字号活动也需要在资源调配、文化传承与开发、主客共享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。在资源上,要加大对活动的支持力度,确保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开展;在文化传承与开发方面,需要更加谨慎地把握。个别地方可能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,而对本土文化进行过度包装或歪曲,损害了文化的本真性;在主客共享上,要注重当地居民的利益与感受,让活动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持久动力。
为了让“村”字号活动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,首先,要摸清家底,夯实基础工作,深入调研了解本地的乡村文化资源,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规划与保护机制。其次,坚持把文化内涵的保护与传承放在首位,以文化为核心,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的“村”字号品牌。再者,彰显特色,深入挖掘湘西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元素,如在舍巴节、赶秋等传统节日中融入“村”字号活动,让民族歌舞、民俗文化与乡村美食、技艺展示相结合,打造独一无二的乡村文化体验。最后,要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活动中自然流淌,留住乡村的人情味和烟火气,让“村”字号活动成为乡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“村”字号品牌活动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激活乡村振兴的“一池春水”。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,只有扎根乡土,以文化为魂,以农民为主体,以特色为要,留住文脉与乡愁,舞出乡村振兴的华彩新篇,让乡村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“诗和远方”,让中华民族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一审:周榆林
二审:张晓莉
三审:高 伟
来源:保靖县融媒体中心
编辑:吴学敏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ap.baojingrm.cn/content/646855/62/144973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