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下载
心血管多了三个新病源
2024-04-02 09:01:39  浏览量:

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,但大多数人更多关注的是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“传统因素”。近期,《欧洲心脏杂志》刊发一项研究显示,环境污染、社会压力、感染性疾病这三大“污染”,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,促使血栓形成,甚至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,威胁心血管健康。

“非传统因素”不容忽视

当前,心血管疾病仍是危害我国民众健康的头号“杀手”。数据显示,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3.3亿人,且发病率不断上升。据美国“弗莱明翰心脏研究”显示,动脉粥样硬化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吸烟、超重和肥胖等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危险因素。但现实中,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上述传统危险因素。2021年,英国《柳叶刀》杂志发表研究,纳入6万余名首发心肌梗死患者数据,结果显示有15%的患者在发病前没出现任何传统风险因素。

近几十年,多国科学家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非传统因素展开研究。2003年“非典”暴发,科学家研究发现,感染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可直接攻击心肌细胞。2010年前后,世界多国开展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研究。《柳叶刀》杂志曾刊文显示,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中,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,可导致心脏骤停、心律失常或缺血性中风,尤其是心梗。

这项在《欧洲心脏杂志》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,环境污染、社会压力、感染性疾病是冠心病三大危险因素。文章指出,这些因素的综合暴露及相互作用,会使人体产生有害代谢变化,增加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。“从表面看,这三大因素似乎都与心血管疾病无关。但在临床中,它们可能就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导火索。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剑表示,如果患者的病因在传统风险因素中找不到,可考虑这三者。

相互作用,加剧伤害

环境污染因素日益加剧。在这项最新研究中,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、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、土壤污染和水污染、光污染、噪音污染。其中,空气污染已成全球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环境原因。此前一项研究显示,空气污染(PM2.5和臭氧)造成欧洲79万人死亡,其中40%~80%死于心血管疾病。在空气污染中,PM2.5对心血管的伤害在近些年备受医学界关注。2021年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刊发研究称,高浓度的PM2.5会使血压升高,引发冠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不稳定,诱发心率失常甚至心肌组织改变。另外,随着全球变暖持续,热浪与空气污染具有协同效应,或导致心梗死亡率升高。

李剑补充说,光污染、噪音污染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,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,“就像给一个人不停地打肾上腺素,可能诱发心脏猝死”。土壤可能受重金属、杀虫剂等污染,不可避免地会污染食品、饮用水,最终通过氧化应激对人体造成伤害。水污染可能导致人体中的重金属积累,其中镉、铅和砷与不良心脏事件、心血管死亡事件密切相关。更重要的是,研究显示,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会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、社交孤立和消极行为(如不健康饮食或吸烟)共存,形成恶性循环。

长期压力过大损害身心。“近些年在临床中,我遇到过不少四十岁左右的患者,没有‘三高’等传统风险因素,突然就心梗了。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,这些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,当长期处于压力之下,人的血管内皮就会受到损害,促使动脉硬化早发,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;若再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,可能导致不良结局。

2023年《柳叶刀》曾刊发研究显示,社会压力、孤独和社会隔离等“情绪污染”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,特别在新冠疫情后,该问题在全球更加显著。另一项纳入52个国家心血管患者数据的研究显示,慢性心理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翻倍有关。

多种感染增加患病风险。“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,可对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”李剑表示,呼吸道感染、牙周病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衣原体感染已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。李剑曾遇到一位患者,在就诊前刚接受肝移植手术,但术后不久就出现严重胸闷症状。这位患者在术后服用抗排异药物后,出现免疫力下降,继而发生病毒感染,导致急性心肌梗死。

此外,美国《循环》杂志曾刊发研究表示,牙周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更高,因为有炎症的牙周组织可成为细菌产物和炎症介质的储存库,并将其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,诱发甚至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。新冠疫情期间,一些感染者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,原因是患者在感染病毒后,身体出现血小板活化、凝血机制改变,造成斑块不稳定,血栓风险大幅增加;同时,肠道通透性增加,导致内毒素血症,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风险。

“环境污染、社会压力和感染性疾病都不是孤立的,会通过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,加大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。”《欧洲心脏杂志》刊发的这项最新研究显示,如空气污染、光污染和噪音污染会引起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,继而产生胰岛素抵抗,导致血糖控制紊乱;声光污染和社会压力会使人的应激激素失衡、破坏昼夜节律,加剧睡眠剥夺和炎症反应,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聚集。

两位受访专家指出,“三大污染”的危害不容小觑,所有人都需防范,特别是承受压力较大的上班族和学生、体弱多病且独居的老人要重点关注。

(李珍玉)

来源:湘西团结报

编辑:吴学敏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顶部